资讯 · 信息

滔搏体育丨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创建于1956年,由上海第一医学院(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)分迁来渝组建,原名重庆医学院,1985年更名为滔搏体育丨中国有限公司官网。

媒体重医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 >  媒体重医  >  正文

重庆日报:重医附一院胸心外科主治医生王小文 一位普通医务工作者的铁血柔情

发布时间:2020-04-14阅读量:[]

原文网址:https://epaper.cqrb.cn/html/cqrb/2020-04/14/005/content_258309.htm


王小文(左)正在为患者进行治疗。(受访者供图)


  “我回来了!”4月12日上午11点多,王小文激动地将一双儿女抱在怀里,亲了又亲,分别了61天的想念,化成了最激动的重逢。当天,王小文结束了为期14天的集中健康休养,回到家中,兑现了自己在家书中对孩子的承诺。

  34岁的王小文是重医附一院胸心外科主治医生,2月13日,作为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,他与该院159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武汉,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两个重症病区的医疗救治工作。

  在武汉期间,王小文利用休息时间给女儿写了一封家书,记录了一个普通医务工作者的铁血柔情。

  出发前一晚还在值班

  2月12日,就在出发前一晚,王小文仍在值班。

  晚上11点多,王小文的电话响了,是部门主任打来的。“现在医院抽调你去武汉,你去不去?”“没问题。”对话很简单,在王小文看来,理所应当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他曾三次请战。

  回到家,快午夜零点了,妻子已经开始为他收拾东西。“你本来就有严重的过敏性鼻炎,胃肠又不好,稍微吃得不好就拉肚子,每天闷在隔离服里怎么办啊,而且这次去的是重病区……”寂静的夜,更加扩大了妻子的担忧。

  “没事的,我鼻炎早好了。”王小文安慰妻子道:“我是外科医生,去了顶多打打杂,没什么大事,放心吧!”

  凭感觉和经验准确置入导管

  “这里的战斗,尤其是面对危重症患者,很多时候都是始料未及的。”王小文说。

  2月26日中午,一名71岁女患者病情突然恶化,专家评估后决定为她实施体外膜肺氧合(ECMO,俗称“人工肺”)挽救性治疗。

  这是武汉市第一医院首例ECMO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,也是重庆市支援湖北医疗队在武汉实施的第一例。ECMO技术对操作者要求非常高,风险大,操作复杂,安装ECMO有大小几十道程序、几十种器材,王小文临危受命。可第一步的穿刺置入ECMO导管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:患者血管特殊,两根血管完全重叠在一起,位置不佳,穿刺难度极大。

  在搭档医生吴彬定好位置后,他们一起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血管,一针见血,暗红色的血溢了出来,王小文赶紧置入导丝,固定位置,依次置入扩张器,但最后一步置入导管后,发现并没有血涌进导管。

  王小文只能重来,可还是没有血涌出来。

  情急中,他们决定改变策略,换一种方式置入ECMO导管。王小文一边推送导丝,一边凭经验用手感受着导丝在血管里穿过的感觉。最终,一股暗红色热流涌进管道。

  等ECMO正常运转时,王小文等人穿着隔离服已近7个小时,全身都湿透了,大家并没有急着离开,而是再仔细检查好了每个环节后才走了出来。

  鼓励想放弃治疗的婆婆

  “王医生,您放心,我再也不会放弃治疗了,我一定会加油的!”当婆婆说出这句话时,王小文才放下心来。

  王小文和婆婆的相识缘于一次查房。“我不想拖累家人,我死了就不会传给我家里人了……”老人家的一番话,让王小文动容。

  于是,等把病房事情处理完后,王小文花了20多分钟跟婆婆谈心。

  这让王小文意识到,在武汉这一“战场”上,对病人的心理安慰和疏导与治疗病症同样重要。

  在他管床的病人中,有一位年轻的母亲,总是很着急地问王小文:“我什么时候能出去,两个孩子没人照顾,我能快一点出去吗?”

  这让王小文想起自己的一双儿女,女儿5岁半,儿子才1岁多。

  于是,他写下一封家书。他在信中写道:“女儿,你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来。爸爸现在还不能给你具体的承诺。但肯定快了,我们马上就要胜利了,春暖花开时,我跟所有的叔叔阿姨一起回来。”